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产经 > 政策 >

山西省印发《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的通知》

2016-07-14 10:19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近日山西省发布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详情如下: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山西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 为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实我

  近日山西省发布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详情如下: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山西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

  为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实我省“六大发展”部署,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振兴升级、实现富民强省,制订本纲要。?

  一、重大意义?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呈现出重大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正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端制造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同时发生;我国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已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制造业是山西经济的重要支柱。建国初期,山西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力推进制造业调整振兴、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制造业作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省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依然存在传统思想观念不新、创新意识不强、协作配套不够、产品质量不优、高端人才不足等矛盾和问题。?

  我省制定《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实施制造振兴战略,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抢占国际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是明确发展新定位,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需求新调整,应对煤炭工业进入调整期,确保山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探索调控新思维,推进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的实际行动;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产业新优势,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构建山西产业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山西制造振兴升级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山西制造业实现振兴升级、创新转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我省制造业比较优势、资源优势,以制造业质量总量同步提升为主题,以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导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领域,紧扣创新驱动、布局优化、两化融合、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绿色制造、对外合作等路径,持之以恒地推动山西制造业振兴升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原则。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完善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衔接互通,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融合原则。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切入点,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促进制造业实现信息化,推进生产手段向“服务+制造”“互联网+制造”转型。?

  坚持绿色原则。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型。?

  坚持集聚原则。把工业园区作为主要抓手,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改造提升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型。?

  坚持市场主导。把市场调节作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供给侧改革,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型。?

  (三)预期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着力做强存量资产,做优增量资产;提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化融合显著提升;制造业实力明显提升,打造特色鲜明的中西部制造高地。?

  第二阶段到2025年,重点制造企业装备水平、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重点制造企业和集聚区形成一批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制造业在全国地位稳步提升,中西部制造高地地位更加巩固。?

  第三阶段到2030年,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和品牌;融入国际先进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在国内产业价值链中地位进一步提高,建设布局合理的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

  山西省制造业发展预期指标

  三、战略方向?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围绕高速、重载、快捷方向,发展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市快捷轨道装备、工程养护装备等产品和动车组轮对总成、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提升动车组轮轴用钢、动车组轮轴加工等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提高整车配套和研制能力。重点布局太原、运城、大同三大基地。?

  新能源汽车。以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纯电动轿车、客车和专用车;推进煤基醇醚燃料汽车、煤层气燃料汽车整车;发展先进发动机总成、底盘总成、电子控制和信息系统等;推动零部件行业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的同步研制、模块化供货。重点布局太原、晋中、晋城、长治、运城、大同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发展智能输变电设备和用户端设备,超净排放煤电机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及低温余热利用装备、矿井乏风氧化利用装备、发电装备、高效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和用户端设备、绿色型高效输变电设备,研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等关键技术和控制系统。发展高效节能电机、等,加大对煤电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形成产业化能力。研制预防、控制、监管监察等安全生产装备。重点布局太原、长治、运城三大基地。?

  煤机装备。积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井下机器人、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自移式破碎站、转载机等智能化成套设备。重点布局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

  装备。发挥石油钻具装备、煤机装备研制优势,依托煤层气国家级实验室、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等,加快煤层气钻探尖端技术、井下松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等研发,发展煤层气勘探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智能化排采系统、径向钻机等产品。重点布局太原、晋城两大基地。?

  煤化工装备。发展智能环保焦炉成套设备、特种气化成套装备、劣质煤综合利用成套设备以及特种材料设备,加快攻关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化工装备技术,洁净利用“三高”劣质煤技术等,打造山西装备品牌。?

  农机装备。发展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基础工艺装备。加强铸、锻、焊、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粉末冶金等工艺研究,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等,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发展高端液压元器件和系统以及高精、高速、智能数控工作母机等基础装备、重型机械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成套设备、纺织成套装备、物流成套设备、钻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突破传感器、驱动器等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仪表仪器、增材制造装备、、无人机等。?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发展LED、光伏、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电子专用设备、智能通信终端等产品;推动发展光纤传像器件、RFID电子标签、新型传感器、新型电阻、超级电容等元器件;鼓励发展新型计算、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技术、设备;支持开展专用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等技术的开发及产业示范。?

  信息服务。加快开发自主可控制造业软件关键技术,发展信息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工业控制软件、工业软件等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与示范应用;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发展面向、、工业控制系统等领域安全技术、软件。?

  (三)产业。?

  新型化工材料。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突破适合山西煤种的气化等技术,发展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TDI等产品;发挥焦化优势,发展焦炉煤气-甲醇-烯烃、煤焦油-针状焦-超高功率电极、苯-己内酰胺-尼龙等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以无机盐、氯碱及下游盐化工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化工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发展高强高韧和专用特种钢材、精密带钢、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等,增强冶炼--深加工全产业链竞争力;发挥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全产业优势,突破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技术,发展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铝合金型材;发展高性能镁合金材料、高性能铜合金带、引线框架、航空航天及军工用、材料等,拓展汽车、、等领域应用;发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高温永磁材料等钕铁硼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发展粉煤灰提取白炭黑等;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发展超细煅烧高岭土、聚合物用改性煅烧高岭土等高岭土深加工产品;发展用耐磨耐火材料、陶瓷纤维等;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反射镜玻璃,电子、光学等特种;发展新型多功能墙体材料及墙体材料配套的绿色装饰装修建材;发展多孔陶瓷、蜂窝陶瓷、陶瓷薄板、压电陶瓷等。

  前沿新材料。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加快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向规模化、高端制品发展;发展玄武岩连续纤维、硅酸铝陶瓷纤维、石膏纤维(晶须)、高性能膜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品;发展光伏硅片、电磁防护、高纯纳米导电、碳化硅等电子材料;发展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发展防水材料和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新型活性炭材料、可降解环保材料等;引导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耐超高温复合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基础材料研究等。?

  (四)现代产业。?

  生物药。继续提升血液制品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发展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及抗体偶联药、新型疫苗、生物活性制剂、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和第三方医学等新技术、新业态。?

  化学药。着力提升主导原料药及制剂的清洁化生产和深加工能力,发展缓释、靶向、长效新型化学原料药和制剂,支持专利药仿创、新药创新;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老年性疾病防治等物。?

  现代中药。依托我省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建设优质大宗原料药材基地,支持道地药材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加强创新及复方中药的开发研究,加强中药制剂创新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发展中药饮片和道地药材深加工,抗肿瘤类、慢性病、妇科儿科用药、心血管类、纯中药戒毒新药等现代中药。?

  四、战略重点?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我省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形成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创新设计技术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等;依托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产学研用合作,建设重点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工程化、产业化中试基地;加快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完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制造业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项、平台基础和人才专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强化知识产权应用。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推动实施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

  培育众创空间。支持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发展;支持对旧厂房、宿舍楼、SOHO空间等改造,建设集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于一体的等新型孵化载体;开展大企业带小企业、产业基金+专业平台、交流社区+开放性办公等模式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发展块状经济。结合大运公路两翼产业带、108经济走廊、大太原都市圈等,实施重点带动;对产业集聚区组团与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进行捆绑、联动开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装配于一楼的“楼宇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加快建设开发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六大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步建立开发区与所在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管理职能。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鼓励开发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飞地经济”合作。?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省级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工业园区产值等信息统计管理制度;研究提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省级加强对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论证和指导,明确省、市、县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工业园区管理办法,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完善管理机制,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省、市、县分级考核和“优进劣退”机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开发模式。?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发展。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集成应用,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研究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标准、试点,建设一批(车间)。?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案,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运用开展个性化制造和精准营销,创新云制造等生产和经营模式。?

  完善互联网建设。加快局域网、光纤网等建设,做好互联网+相关配套建设,支持发展工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提升传统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省内转化率,加快、焦炭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延长发展煤-电-铝、煤-焦-化、煤-气-化、煤-电-材等循环链条,建立全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先进高载能企业引进行业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发展精深加工。?

  引导加快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研究出台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意见;建设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监测系统,做好企业技术改造动态监测;明确省级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研究制定省级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项目导向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

  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组织实施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项目;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创新工业强基推动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完善政策措施,开展示范应用工作,逐步探索形成推动工业强基的新模式。?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集约化经营;鼓励中小企业实施模式创新,发展专业化制造业;引导大型企业与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

  (五)引导产业融合创新。?

  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支持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创新设计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积极打造各类专业化网络平台。?

  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推动企业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众包设计、众筹设计等网络制造新模式,发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远程咨询、专业维修、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业态,从提供设备向一体化服务转变。?

  发展军民深度融合新业态。引导军工企业发展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安全防护等产业;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建设;支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单位科技创新平台对高校、民用科研机构开放共享。?

  (六)强化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不断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积极争取重点优势产业和细分领域特色产业分标委落户山西;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追溯能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探索应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建立工业企业质量诚信社会评价机制。?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品牌,促进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提高企业安全水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研发和推广安全专用设备,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危险作业场所的人机隔离、遥控操作、远程监控或减少在线操作人员;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各行业领域安标创建,增强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七)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推进节能低碳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产品);积极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和节能长效机制;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加快完善能效领跑者制度、合同能源管理和市场机制,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提升率等;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引导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提升产品档次,拓展市场应用;推进固废综合利用生产绿色节能新型建材,煤矸石、冶炼渣、电石渣生产新型功能材料;开展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强废旧材料、电子电器产品等回收利用,积极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快共性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绿色原材料开发,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引导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深化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现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资源;通过项目扶持、项目对接等方式,构建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循环经济试点,构建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商务合作。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注重产业链配套,实施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力争更多引进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支持企业以BOT、PPP等模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增强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深化区域合作。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利用山西品牌丝路行、境外合作园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载体,推动我省产业和品牌产品走出去,引导省内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我省先进制造业。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内陆协作拓展区、中原经济区、沿黄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晋陕蒙等合作机制,推进省际交界试验区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实施负面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

  (二)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平台建设。?

  加强政策统筹和创新,研究制定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开展技术对标、管理对标、能效对标和对标咨询;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和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等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口岸“三个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互通互联、高效便捷通关模式;鼓励社会投资广泛参与,加快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创业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服务,加大财税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BOT、TOT、资产证券化等项目融资方式的运用;支持企业多元化融资,提高直接融资能力。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对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完善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建立省内企业采购本省产品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各类基金等加大对技术研发、企业创新、建设、平台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等的支持。?

  (四)加强人才建设,加大要素保障。?

  坚持把人才作为制造振兴的根本,加大制造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建立完善企业家、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各类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预测体系和纠偏机制,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推进用地计划指标、环境容量、排污总量等优先向制造业领域倾斜。?

  (五)提升装备水平,加强成本控制。?

  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性能和效率;引导企业有序推进改革改制,支持和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成本控制,挖掘生产潜力、消化成本上升压力,实施低成本战略,保持企业在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实施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山西制造振兴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发展全局性工作;省经信委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沟通协调、联络服务、检查督促,不断推进制造业发展各项工作。健全山西制造振兴战略实施机制,编制实施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五年规划,进一步细化“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路线图;分年度分产业编制产业行动计划,落实具体载体和年度计划。?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划方案并出台实施意见,完善推进政策措施,把制造振兴战略纳入各地政府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强化目标责任制。??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