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 > 市场环境 > 能源电力 >

车市驶入结构调整深水区,新能源车是亮点

2016-08-24 16:20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春节前后,大多数车企2012年的营销新政已经出台,重点研发生产新能源车;把握政策风向,抢夺新兴市

  春节前后,大多数车企2012年的营销新政已经出台,重点研发生产新能源车;把握政策风向,抢夺新兴市场……可以说,尽管2012年没有太多相关政策的扶持,国内汽车消费增速逐渐减弱,但汽车市场受政策左右的态势依然明显。


  中国车市受政策影响变化很大,车企对政策变化也非常敏感,2012年更将如此。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预测,2012年车市销量增幅虽然不会太大,但结构性调整却会表现很明显,无论是车型还是车企的渠道布局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春节前后已经显现。


  作为"十二五"的第二年,2012年将有众多汽车行业法规条例正式施行,其中酝酿了7年之久的"汽车三包"在春节前公布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向外界传递出积极信号。另外,还有部分处于征求意见状态的新能源标准及产业法规即将正式颁布。各大车企更是翘首以盼,一边加速企业内部转型,一边期待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可以说,伴随着产业政策的逐渐明确,汽车产业发展目标愈发清晰,也描绘出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


  政策护航新能源产业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2012年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将由以促进汽车消费为主,向鼓励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转变,同时体现了国家促进汽车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的政策取向。也就是说,新能源车的发展将是2012年的亮点,而其他政策也都将围绕"调整"这个主题。


  眼下,屡次爽约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日期日益紧迫。作为新能源汽车实现大规模市场化的关键一年,2012年,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汽车企业,都会从不同角度发力,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政策的护航目的也将更加明确。


  随着国家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的鼓励政策逐渐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推广之路正在被铺平。据悉,中国已经形成了国家标准委、科技部、能源局和工信部共同组成的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协同机制。截至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标准计划项目已出台25项。


  事实上,"十二五"规划在政策上对汽车行业节能和新能源方面的倾斜,从2012年初就已体现。1月1日新车船税正式实施,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其他混合动力汽车按照同类车辆适用税额减半征税,这被业内视为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加快的信号。


  地方规划的率先突破,也在助推示范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车道。按照北京市对外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12年北京市将在公交、环卫等领域进一步推广新能源车,在出租车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逐步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争取2012年年底在全市私人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万辆。


  国内车企发展获得支持


  对市场增长预期的减弱,业内纷纷将目光锁定在行业整合上。2011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大型车企,在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其下属企业的准入条件可以适当简化。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也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删除。对此,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整车制造能力已经很强,无论是合资还是独资企业,整车制造生产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年产量已排在世界前列,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最大市场。特别是国内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长,使得外资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有限,将汽车整车制造从鼓励类删除,也是考虑到鼓励国内企业更好地发展"。


  据了解,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高了外商投资项目准入门槛,同时规范了汽车产品标识,进一步保护和支持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


  与此同时,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25个重点行业的100家排头兵企业建立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完善汽车、摩托车规范出口秩序办法。按照要求,2012年国家有关部委须制定并发布《汽车行业出口发展规划》,修订《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管理办法》,政策调控落实中国汽车出口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