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 > 市场环境 > 能源电力 >

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处于由大变强关键阶段

2016-08-24 16:23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我国“十一五”收关之年,我国能源装备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国际上有没有一席之地,未来如何发展? 重点工程带动装备国产化实现双赢 近几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达28%,远远高于GDP 增速,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我国“十一五”收关之年,我国能源装备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国际上有没有一席之地,未来如何发展?

        重点工程带动装备国产化实现双赢

        近几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达28%,远远高于GDP 增速,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相对应,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大。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超过50%。“重大装备国产化必须紧密依托重点工程,以需求拉动研发,以需求提供市场,这是我们二三十年来致力于装备国产化的成功经验。”在9 月1日举行的2010 中国(国际)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张国宝肯定了我国重大装备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石化,在通过重点工程带动石油石化行业装备国产化方面屡屡上演好戏。在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中,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专门成立重大装备国产化办公室,把保证川气东送工程所需作为重要课题,以专项资金支撑,联合专家攻关,建立供应商联盟,推动研发和现场试验,在“ 大工程带动大产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普光气田建设中,中国石化大量采用了国产化设备,采购国产高抗硫镍基合金钢油管620 吨,节约资金7500 万元,制造周期比使用进口产品缩短5 个月;采用国产阀门3950 台,比进口产品节约投资11.92 亿元;长输管道大口径X70 钢厚壁直缝埋弧焊管和热煨弯管首次全部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节约投资8.02 亿元。据统计,整个工程通过国产化累计降低成本23.77 亿元。专家表示,节约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成功建造40.7 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一批重大装备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规模还是核心科技,我国都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

        能源装备企业要有全球化视野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危机,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 的3% 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在2013 年以前投资1050 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本也宣布将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主导模式。小虎岛油库是国内大型成品油油库之一,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油品集散地。2008 年,该油库采用自主创新环保技术,油气回收率超95%。当前是全球化的时代,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能源装备制造业更是如此。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要有全球化视野。目前,我国能源装备制造已经形成巨大产能,必须“ 走出去”谋求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已具备相当实力,有“走出去”的能力。

        专家认为,我国要抓住能源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能源装备企业要有全球化视野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要依托重大工程,加强组织协调;要加大投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能源装备制造业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

        我国虽然在产值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但还远称不上制造强国。“当前仍然处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需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张国宝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在“ 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能源工作的主线和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能源装备业有必要有前瞻性地开发支撑低碳经济的关键技术装备,争夺发展制高点。国家能源局正在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能源科技攻关、装备自主化和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

        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和旺盛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到了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当前,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行业的建设高潮为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能源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自主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中国石化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