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宏观 > 国内 >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7% 再创7年半新低

2016-09-08 19:42  来源:华尔街见闻  编辑:admin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流入中国的境外资本增加以及公司违约风险上升,投资者正涌向国债市场,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刷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早间10:01,中国2026年到期票息2.74%国债(160017.IB)收益率跌破2.7%,报2.6975%,创2009年1月9日来新低。随后另一只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流入中国的境外资本增加以及公司违约风险上升,投资者正涌向国债市场,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刷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早间10:01,中国2026年到期票息2.74%国债(160017.IB)收益率跌破2.7%,报2.6975%,创2009年1月9日来新低。随后另一只十年期国债现券(160010.IB)收益率也跌破了2.7%关口。
  
  此外,中国5年期国债发行利率定在了2.4315%,比预期的2.51%低,且投标区间设在2.45-2.50,投标倍数为3.87。
  


  近来一系列违约事件提振了投资者对安全资产的需求,宏观经济数据表现不佳降低了投资者风险偏好。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还注意到,6月以来,债市新增资金和配置需求明显走强,一级市场招标需求强劲,尤其具有套息交易价值的1Y和长期债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对象。那么新增配置盘的“洪荒之力”来自何处?
  
  1)高收益资产供给减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影子银行监管加强,非标扩张受限,表外非标/表内融资占比剧烈下滑,从50%大幅下降至10-15%,事实上,13年社融的新增非标(委托+信托+票据)有5.2万亿,14年降至2.9万亿,15年仅有5776亿,而16年前6月累计才488亿,呈现剧烈收缩。此外,15年以来地方债置换量超过7万亿,银行过去投资的大量高收益信贷、城投债等都被置换为低息地方债。下半年随着过剩产能债务重组提速,银行很可能面临债转股对资产端的进一步冲击,高收益资产未来仍继续下降。
  
  2)刚性配置压力上升,来自三个方面:(1)一是银行自营和理财13年配置的非标资产集中到期,假设按非标资产2-3年期限,则16年起平均每月到期量4000-5000亿以上,此外,由于理财规模和银行投资类资产需求持续扩张,资金配置与再配置压力显著上升;(2)二是保险在2011-12年做了大量的5年期协议存款也面临到期再配置压力,预计将有至少4000亿左右协存在2016年面临资产切换的配置需求。2011年资金利率高企,保险5年期协议存款利率在5.5%左右,在当时的保险资产配置中占比35%左右,如果按5年到期来看,2016-17年协存到期量在1.4万亿左右,年新增到期量在3000-5000亿,但目前最新的5年期协存利率在3.6%-4%左右,收益率下降明显,目前协存占比已压缩至25%上下,预期将有4000亿左右到期的协议存款,面临资产转换的配置压力。(3)三是7月以来地方政府债发行减半缩量,从1万多亿降至不到4000亿,置换债发行量不到100亿,创下新低,对传统利率债和信用债的挤出冲击明显下降,银行配置压力加大,一级市场出现火热抢购,甚至有加速迹象,带动收益率持续下行不断创新低。总体而言,在高收益资产供给收缩同时,需求反而逆势迅猛扩张,资产荒进一步升级。
  
  3)信用风险恶化,能入池的信用债大幅萎缩。过剩产能、民营、中小企业发债剧烈下滑,机构风险偏好下降,过去2年债市的迅速发展,尤其信用债发行的大幅扩容,事实上承接了很多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的配置压力,但随着违约风险上升,过剩产能债发行骤降,能入库的、敢持有的信用债大幅下降,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债的发行融资也将面临边际收缩,加剧了资产荒冲击。
  
  今年上半年债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10年期国债在创下2.72%的七年新低之后出现上扬,但最近几日快速下行,不断刷新“底线”。
  
  市场也在追问究竟国债收益率底在何方?路透年初曾综合银行负债成本测算称,在当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的基础上,中国10年国债收益率的上、下限可能在3.9%和2.6%。
  
  不过徐寒飞认为,利率下一个目标位是突破2.5%的历史底部:
  
  轮债市上涨行情仍将持续,包括经济数据、风险偏好、机构配置行为都表现得利好债券,再加上中国债市本身相比全球债市来说,涨幅偏小,在6月央行全面放松境外机构进入人民币债市,以及英国退欧以后,全球市场普遍负利率的情况下,“价值洼地”特征凸显。我们再次强调,当前时间是“债券收益率加速下滑的时期”,收益率将突破2.5%的历史低位。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