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区域 > 北京 >

影响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混合经济发展的因素

2016-07-19 11:37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内容摘要: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城乡要素在此交换频繁,经济活动变化非常剧烈,成为推动混和经济形态形成发育的另一重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必然现象,它取决于该地区复杂多样的经济要素构成、频繁剧烈的

    内容摘要: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城乡要素在此交换频繁,经济活动变化非常剧烈,成为推动混和经济形态形成发育的另一重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必然现象,它取决于该地区复杂多样的经济要素构成、频繁剧烈的经济活动变化和多元交叉的经济管理体制。

    1 、经济要素构成复杂

    城乡结合部主要的经济要素构成非常复杂是导致该地区混和经济形态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1)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交错分布

    目前,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国有土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52.2%,集体土地占47.8%,两者在空间上交错分布。街道和乡镇层面上,东升乡、四季青镇、香山街道和西北旺镇集体土地比例较高,为80%至65%不等(图5)。

    集体土地比例高,一方面会因集体土地的使用类型与方式与国有土地存在一定差异而导致城乡结合部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集体土地被征用为国有土地的可能性较大,在等待征用的过程中,集体土地的经济用途较为混乱,如建设违章建筑、从事临时或非法经营等;而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土地用途会发生改变,而且会随着征用项目产生各种新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形式。这些均导致了城乡结合部经济形态混杂多变的特点。

    (2) 集体资本占比较高

    长期积累的农村集体资产加上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土地收益转化等使得城乡结合部地区集体资本具有较大规模,并在本区资本构成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图6)。据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海淀城乡结合部法人单位实收资本构成中集体资本占全区集体资本的比重高达59.4%,集体法人资本占本区域法人资本的比重为32.2%,也显著高于城区(20.4%)和乡村地区(28.1%)的同项指标。

    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位置等,城乡结合部集体经济的收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如海淀城乡结合部四季青镇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达143.56亿元,集体经济始终保持总收入年均递增10%、纯收入年均递增8%以上的发展速度。2010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24.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0%。但是,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集体资本的运营与管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普遍表现为集体资产作用领域相对集中在传统、低端产业,如前述集体资产租赁收入比重较高。另外,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与效率偏低。海淀区东升乡某农工商公司建有五星级酒店,但受制于自身的经管能力,只有对外寻求合作或托管。这些均对城乡结合部经济活动形式与经济效率造成较大影响。



图5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分布

Fig. 5 Distribution of collective-owned land and state-owned land in urbanrural fringe area of Haidian District

资料来源:海淀区土地局调查资料,2008年。


图6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法人单位实收资本构成及与城区和乡村比较

Fig. 6 Composition of paid-in capital of corporate units in urban-rural fringe area of Haidian District

资料来源:海淀区经济普查资料汇编2008。

    (3) 城镇居民、农转居居民、农民、流动人口混居

    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员构成复杂,户籍人口中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图7)。海淀城乡结合部此类人口为60.4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90.8%,农业人口仅占9%左右,且集中分布在4个乡镇。在非农业人口中,除了城镇人口为主体外,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农转居人口。自1992年以来,海淀城乡结合部9个街道共产生农转居人口超过1.21万人。另外一个城乡结合部特有的现象是非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比重很大,海淀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总体规模已接近户籍人口,为63.4万人。而在外来人口尤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外来人口规模已经达到户籍人口规模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如东升乡外来人口数量是户籍人口的12.1倍,其中双泉堡村更是达到了38.2倍。外来人口中偏低文化层次者居多,但存在一定的区内差异,例如海淀城乡结合部上地街道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来人口占外来人口总数的55.8%,而同在城乡结合部的东升乡此项比例仅为29.2%。

    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经济要素之一的人口具有如此复杂的构成自然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一方面,人口就业能力、就业领域与就业途径的多样性导致经济形态的复杂多样;另一方面,人口消费需求、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的局限性又加剧了经济形式、经济层次与经济效率的分异性。尤其农转居人口与外来人口就业行为与消费行为对促进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图7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人口构成

Fig. 7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in urban-rural fringe area of Haidian District

资料来源:据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各乡镇、街道劳动部门和流管办提供数据绘制。


图8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10个行政村分属乡镇与街道行政辖区

Fig. 8 Jurisdiction ownership of 10 villages in urban-rural fringe area to different villages, towns, and streets of Haidian District

资料来源:海淀区市政管委。

    2 、经济活动变化剧烈

    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城乡要素在此交换频繁,经济活动变化非常剧烈,成为推动混和经济形态形成发育的另一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一方面城乡结合部人口、土地等的属性与功能变动大,引发经济活动的主体、形式与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最典型的如农转居人员居住与就业会发生显著改变,乡村土地被征用后经济用途会发生显著改变,相应地个体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类型都会发生重大改变。另一方面,乡村经济要素在城市经济要素不断入侵渗透的背景下保存一定残留;包括劳动力与资本等在内的外来经济要素在有效融入城市经济之前通常会选择在城乡结合部寻求临时驻足与过渡,或者有些就在这种变动与混乱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城市经济要素在自我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既向城乡结合部外迁部分淘汰要素,又安置部分新兴、高端要素。乡村、城市与外来经济要素会随着它们自身生存能力的大小和城乡结合部改造、转型进程的快慢而频繁变换着活动空间、活动形式与活动领域,从而造就了城乡结合部混和复杂的经济形态。

    3 、经济管理交叉矛盾

    城乡结合部经济管理交叉矛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街道与乡镇管理交叉,街道与乡镇(地区办事处)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有些行政村同时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乡镇和街道行政辖区(图8);二是人员管理交叉矛盾,城乡结合部不同的人群归属不同的机构管理,农民为村委会,居民为居委会,流动人口为流管办,但他们又居住、生活在一起,甚至一个家庭中既有居民,也有农民,还有租住其房屋的流动人口,政府部门间缺少沟通与合作,更是加重了管理的难度与矛盾的复杂程度;三是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如乡镇的农转居人员归街道管理,但是房屋产权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审批等问题仍由乡镇负责,致使责任认定与管理沟通十分困难。

    在上述交叉管理模式下,“城中村”和边缘地带很容易成为管理的死角,成为低端经济与非正规经济的庇护所,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严重割裂了城乡结合部经济空间改造与转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进一步推进混和经济形态的发展。另外,人员管理的交叉分割也增加了对城乡结合部个体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管理的不便,表现形式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经济形态也因此长期存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