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区域 > 山西 >

2012年山西省太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2016-07-19 12:11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内容摘要:近年来,太原市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支出总额逐年上涨,2009年达到120.052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2009年分别为16.04亿元、25.06亿元、31.13亿元、33.40亿元,2009年比十五期末的6

    内容摘要:近年来,太原市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支出总额逐年上涨,2009年达到120.052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2009年分别为16.04亿元、25.06亿元、31.13亿元、33.40亿元,2009年比“十五”期末的6.23亿元增长453%。

    当今时代,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太原市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太原市作为中国重点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太原市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区域科研力量薄弱,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太原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因此,全面推进太原市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大力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关系太原市兴衰的必然选择。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政策法规,科学化、规范化的科技管理体系和制度化、法制化的政策环境体系初步形成

    1.科技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地方科技立法在促进专利转化和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取得突破,科技管理体系逐步优化,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2007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若干配套政策陆续出台的基础上,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并发[2007]1号)和《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并发[2007]25号),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着力点。“十一五”期间,太原市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目标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相关的配套措施日趋完善,地方科技立法在全国更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以专利转化为龙头,在专利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中营造鼓励发明创造、加强专利转化及专利保护的法制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在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1月1口实施的《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在尚无“上位法”的情况下,在全国起到了先行引导和示范作用。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确定了具有太原特色的“3+2”科技计划体系;构建了“计划、项目、经费三分离”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选题招标制、前期可研制、专家评审制、立项公示制、管理合同制和项目具体化的“五制一化”以及“三到场、三见面、三了解”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前期立项、中期检查、验收鉴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实现了由重审批向重培育、重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的转变;加大科技项目公开招投标力度,面向全国的科技项目招标占到每年项目立项总数的50%以上,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2.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但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仍不尽合理,科技投入强度与中部省会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太原市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支出总额逐年上涨,2009年达到120.052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2009年分别为16.04亿元、25.06亿元、31.13亿元、33.40亿元,2009年比“十五”期末的6.23亿元增长453%。但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R&D经费支出总量并没有排在前列。2010年,太原市R&D经费投入50.8亿元,排在武汉、长沙、郑州、合肥之后列第5位,人均R&D经费投入位列第1位,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排在长沙、武汉之后列第3位。2009年,R&D经费总量太原市处于中下游水平,排列顺序分别为:武汉第一,长沙第二,合肥第三,太原第四,郑州第五,南昌第六。

    (二)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创新提供公共技术与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1.依托省城高校、大院大所已有的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开发机构和人才团队,建设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开放、共享、服务、共赢的产业创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攻克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等瓶颈问题。

    近年来,太原市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在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专业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截至目前,太原市企业技术中心7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7个,市级39个,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处在偏后位置,仅相当于排在首位的合肥的一半。拥有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9个,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但这其中只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空缺。拥有重点实验室2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7个,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均排名第四。拥有中试基地28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0个,市级5个。

    总体上讲,太原市拥有的科技资源总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居中下游位置,而且,这些科技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属和省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在全市范围内占有的比例较高,但平均使用率却只有20%,比全国平均使用率低5个百分点;科技数据量占到全市的80%以上,使用率却不到10%。一方面是科技资源门类不全、质量不高、高端仪器缺乏,另一方面是使用率不高,由各级政府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为部门和单位“所有”,科技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2.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综合性、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太原市不断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清洁能源技术服务平台、专利技术网上交易服务系统、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丰富专家库、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库,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清洁能源技术服务平台拥有专家、企业以及技术成果和难题信息1100余项。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开展CAD、ERP等信息化培训。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可查询1985年至今的国家专利文献信息。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拥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71个,比“十五”末增长77.9%。2011年,孵化器面积达1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26%,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太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总体水平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游位置,基本实现了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到以规模增长为主的发展目标,并且孵化能力、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太原市的孵化器建设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科技企业孵化器技工贸收入和利税情况也有明显增长,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础条件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太原地区“一网两库”(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库、科技数据库)为整个创新体系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十一五”,太原地区“一网两库”为52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检索、传递等数据服务,点击率达到20万人次。通过建设“一网两库”,加强了对外服务能力,提高了服务队伍素质,建立了服务模式、在线和离线服务流程、平台的管理等服务机制,为促进太原地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条件支撑。

    4.科技人员队伍日益壮大,科技人才的素质和层次有所提高,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撑。

    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太原市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办法》、《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和《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鉴定、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和科技明星专项,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每年支持1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30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项目。

    截至目前,太原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4.36万人(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企业中科技人员),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科技人员总量排名第四,与排在前两位的武汉、长沙差距较大,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总量还不到武汉的62%,仅相当于长沙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72%。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小,全市在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仅为2.12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到44%。科技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全市现有一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和卫生行业,优质冶金、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人才比例偏低,金融、证券、投资、保险、国际贸易、法律和旅游等新兴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紧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转型战略智力支撑的要求。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