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区域 > 西藏 >

2013年西藏文化旅游业发展特性及理论基础分析

2016-07-19 12:08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内容摘要: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 R. Friedmann)1966年在《区域发展政策》中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式,在其著作《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将核心一边缘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归纳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

    内容摘要: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 R. Friedmann)1966年在《区域发展政策》中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式,在其著作《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将“核心一边缘”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归纳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

    1 产业特性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具有传统旅游的经济属性,还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等有着直接关系[12],具有教育人民、引领社会的积极社会属性。发展文化旅游业,可以改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促进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民族团结。文化旅游以赋存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让游客体验了文化旅游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体现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功能[13-14]。因此,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教育、情感特征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经济属性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因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其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在旅游系统运行中呈现“二律背反”特征,表现为旅游经济活动对旅游地物质文化遗产所造成的破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15],应避免产业发展造成环境破坏、地方特色消失、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等负面影响。

    西藏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站在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彰显其具有的政治、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一方面,应充分兼顾公益性和经营性,通过深入挖掘藏民族文化积极的时代内涵,有力驳斥达赖集团的“藏文化毁灭论”,体现其社会教育功能,谋求更大范围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西藏生态环境脆弱,应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保护民众权益,消隙丈他旅游业发展的负外部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一边缘”理论的内涵。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 R. Friedmann)1966年在《区域发展政策》中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式[16],在其著作《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将“核心一边缘”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归纳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

    2.2 对文化旅游空间布局的指导意义。旅游空间结构反映了区域旅游经济系统中各旅游子系统、各类旅游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作为一种区域经济联系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结合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相互发展演变的动态规律,为旅游空间结构变动提供了认知解释模型和理论指导。运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景区土地利用功能配置、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17]。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国内学者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模式[18]。“前台”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民族文化的舞台化空间,大众游客可参与其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后台”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边缘区域,是民族文化的保护性空间,应根据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游客进入,游客的行为受到严格的管理,以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通过合理划分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可以避免将整个旅游目的地文化都变成“前台”而造成脆弱的传统文化衰落和消失。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