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宏观 > 公报 >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5-2016)》在非中企仍面临五大挑战

2016-08-30 14:20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8月23日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称,中国作为非洲贸易伙伴的地位继续提升,但很多非洲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中国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以及全球经济下行给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带来主要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8月23日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称,中国作为非洲贸易伙伴的地位继续提升,但很多非洲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中国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以及全球经济下行给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带来主要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共同发布了《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5-2016)》。

  中国作为非洲贸易伙伴地位继续提升

  2014年非洲出口增长总体弱于全球出口增长,非洲进口增长大体和全球进口增长同步。中国作为非洲贸易伙伴的地位仍在提升。

  黄皮书称,2014年,南部、西部非洲进口额的绝对规模和相对占比稍下降。利比亚、南非是非洲进口大国中仅有的进口规模下降者,利比亚进口下降主要原因是安全局势动荡和本币贬值,南非则主要由于经济弱增长导致从德国、中国等国的机电产品进口下降。

  “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量是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进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黄皮书称,欧盟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已成为少数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非洲燃油矿产出口大国,如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燃油和矿产进口占比相对较低,非燃油出口大国,如摩洛哥、南非,燃油和矿产进口占比则分别达27.7%、25.5%。大部分非洲国家制造业产品进口占比都在50%以上。

  2014年,中国对非出口、从非进口总额分别为1058.4亿美元、1156.6亿美元,分别占非进口额、出口额的16.5%、20.8%,占比分别比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2015年,中国对非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比继续升至4.7%,中国从非进口在中国进口总额中占比降至4.1%。中国对非洲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2015年,中国对非洲出口机电产品3027.9亿元,增长4.3%,占当年中国对非洲出口额的44.9%。中国自非洲的进口主要以资源类产品为主。

  在非中企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合作开发和制造业发展,已形成以建筑业、采矿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投资格局;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扩展,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取得了较好发展成效。

  黄皮书说,中国企业在非洲也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不利于中国企业在非洲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黄皮书分析称,其一,非洲投资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包括局部战争与冲突、恐怖主义威胁、政权更迭风险、行政效率低下、法律环境不尽如人意、外汇管制风险、税赋水平高且滥、人力成本不一定低等。

  其二,中国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对投资对象国深入了解、大型项目前期投入不足、相关服务产业投资欠缺、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等。

  其三,非洲经济下行引发负面影响。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非洲建设放缓、非洲国家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均会给我国能矿、基建、制造业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其四,西方国家企业加强竞争、制造障碍。体现较为明显的一是在能源矿产开发领域阻止中国企业获得权益;二是不断炮制“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对中国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五,中非经贸合作区发展存在困难。一方面是非洲国家政府政策支持不足、配套建设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入园企业缺乏融资机制和平台,从而影响园区发展速度和有关企业投资意愿。

  黄皮书认为,非洲安全形势对中国在非投资和人员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应该加强与非洲国家和平与安全领域合作,并加强自身安保能力,推动安保产业走出去。

  中非产业合作面临他国竞争

  黄皮书称,中非产业合作面临的国际竞争趋于增大,化解竞争压力的关键,在于巩固和扩大与非洲在工业化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共同利益。

  近年来,中国和其他大国在非利益格局和力量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且仍在持续演变之中。中国对非工作持续发力,一方面推动中非关系不断充实,合作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通过传导、联动和共振效应触发了西方大国和新兴大国对中非合作的特别关注,促使他们针对中国在非活动实施反制和对冲举措,导致中非产业合作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

  黄皮书认为,尽管西方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在总体格局或特定领域对中非合作形成多种压力,但中国与非洲围绕工业制造和基础设施等狭义范畴的产业合作却展现出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竞争力和强抗压力。中国呼应非洲国家迫切的工业化诉求推动开展产业合作,可期成为中国巩固自身竞争优势、主动应对国际压力的主要方向。

  在具体措施方面,黄皮书建议,在继续推动对非援助、贷款、贸易的基础上,调整政策导向,加大投资比重,鼓励和引导中企对非工业制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夯实中非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互利互需产业合作格局。

  同时,改革政府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部门统筹。引导从属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抱团出海”,统筹、资源采掘、制造加工、投资配套对接和协同发展。增加在教育交流、媒体传播、公共形象等短期速效项目上的投入,加强对文化认同、价值理念、青年培养等长期项目的关注。

  黄皮书建议,加强企业监管与规范,提升中非产业合作的美誉度。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强化对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行为的督导,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借重国际多边机制,引入多方合作,减轻国际竞争带来的摩擦和压力。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经济特区、自贸区等产业合作平台,吸引多国企业入驻,实现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