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区域 > 甘肃 >

甘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2016-07-19 12:16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工艺及市场创新,它可以促进集群内企业竞争,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工艺及市场创新,它可以促进集群内企业竞争,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共享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进而提升集体竞争力,培育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理论研究及世界经济发展历史都表明,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消耗,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符合国际环境标准,减轻能源资源消费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调整过度追求高增长的发展取向,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培育内生增长潜力的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手段,也是更好发挥甘肃资源优势、缓解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效能提高、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改革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通过自主创新和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构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项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为了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当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结构效益的优劣与经济运行效率的好坏,而结构效益与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是通过社会需求来体现的,所以产业结构应该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以增进结构效益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从而发挥出产业竞争力。甘肃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为:三次产业中第一、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过重,轻工业比重过轻,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过重,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因此,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工程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进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体来说应该是:①合理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其产业化经营水平,创建名优特品牌。为此,应保护和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河西走廊、沿黄灌区等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并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基本供求平衡。同时,利用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并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发展独具特色的瓜果业、蔬菜业、中草药、土特产等,积极发展这些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业,形成农业的产业化经营。②稳定提高第二产业,逐步改善产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促进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扩大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比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

    2.整合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具有甘肃特色的工业体系

    产业集群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工艺及市场创新,它可以促进集群内企业竞争,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共享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进而提升集体竞争力,培育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甘肃的产业集群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政府主导作用的结果,主要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发展水平低、规模小、总体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间关联效应低以及产业单一等。为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积极构建和推进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努力推进产业园区与产业基地的硬件与软件建设,积极打造特色品牌产业园区与产业基地,完善产业集群内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中介组织,促进要素流动,加强专业分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优化工业行业布局和结构升级,要依托甘肃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在加快行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要继续做大做强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能源资源开发的精深加工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

    3.改变透支资源环境求发展的方式,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劣势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努力建设能源资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节能降耗减排应成为政府最有作为的领域和最应强化的政府职能,政府应该率先关注和支撑经济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减排问题,只有政府才会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资源环境承载与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等都依赖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行政作为,节能降耗减排应作为政府主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政府应起表率作用,而且要大有作为,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建立强调权利义务和合作的新型思维方式,在开放和资源环境相互依赖的大环境下,在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承担各自节能降耗减排的义务与责任,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并把甘肃省整体列为全国唯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区,这不仅是甘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也体现了国家对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力支持和期待。而把甘肃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做好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教育,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全民意识,把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同时,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并加强组织领导,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当前应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攻方向,把以垃圾为主的废弃物处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加强垃圾回收、处理等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扩大投资,完善资源再生产业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大力发展终端再生企业的建设,通过投资引导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并持之以恒。

    5.推动消费观念转变及可持续消费,通过消费引导改善消费现状和生活方式

    为可持续发展寻求一个坚实的价值取向,通过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在不损害当代人生活效用水平的状态下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在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危机和促进经济增长,我们把目光集中和锁定于消费,期待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以突破经济瓶颈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拉动消费的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消费文化形成的消费瓶颈和消费异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警示我们:只有秉持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才有助于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并最终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6.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为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当前,无论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考虑,还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转移的稳定性考虑,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切实把劳动力教育培训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因此,立足实际,坚持把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攻方向,根据不同类型情况和需求,大力开展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经营知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教育培训,坚持把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一大产业来抓紧抓好,是一项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符合我省实际的民心工程。

    7.实施超常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工业环境污染

    坚持把建设“绿色甘肃”放在首位。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绿色经济体系,认真组织实施林业产业振兴规划,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推动农田林网、环村庄风景林、护村林、护堤林、农户庭院和村镇道路绿化建设,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地改善,切实提高国土绿化水平,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投资环境改善,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并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所有高等级公路、国家主要干道公路、铁路实现绿色通道目标,江河、湖泊、水库第一层山脊线以内全部实现绿化,草原“三化”现象得到全面治理的目标。

    8.扫清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障碍

    实践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的阻力来自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既得利益集团,我们启动增长方式转变战略已经有近20年了,但迄今为止进展缓慢,原因固然很多,但日益壮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与部分权力寻租者的合谋羁绊是不可忽视的根源之一。因此,为了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符合实际并落实到位,需要采取战略性的系统思路:一是政府决策部门必须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措施,坚决有效地打破垄断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二是推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减少政府作为经济人与民争利和过度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三是必须做好加快体制转变的充分准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相应制度的变迁,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现有生产、生活、经营管理模式等的调整和转变,而且受制于价格、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实质是一场深刻的系统革命,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制度体制机制;四是稳步推进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中产阶级队伍,消除贫困,不断扩大内需增长空间。五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充分准备。

    9.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效率和服务质量

    资料显示,甘肃省的金融效率总体情况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仅高于云南和西藏两省区。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效率和服务质量,是甘肃省金融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由于甘肃本省上市公司数量太少,本省资金通过股市等渠道外流现象严重,再加上甘肃经济总量小和金融机构数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储蓄动员效率的改善,金融机构募集的资金规模和投资规模较小,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严重不足。为此,当前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资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扩大我省的经济总量,增加甘肃可动员的金融资源数量。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上市资源,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益,缓解甘肃省资金外流现象。三是积极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网点建设,积极吸引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扎根甘肃。四是加强对地方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银行的扶持力度,推动甘肃金融产业规模扩张。五是在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推进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应有的发展。六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并不断提高投资效率。

    10.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从速度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强化内生增长力

    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经济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而技术进步依赖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为此,甘肃省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撑战略性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这是我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基本保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