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区域 > 贵州 >

2013年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分析

2016-07-19 12:05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内容摘要:对土地占用破坏比较严重的行为,主要发生在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矿山数量多的煤矿和非金属矿山。贵州的矿产资源集中于六盘水、毕节等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森林、植被资源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被无效率的占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

    内容摘要:对土地占用破坏比较严重的行为,主要发生在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矿山数量多的煤矿和非金属矿山。贵州的矿产资源集中于六盘水、毕节等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森林、植被资源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被无效率的占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贵州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

    贵州作为一个内陆山区省份,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地,截至到2008年底,已发现矿产资源127种,其中已探明的储量有76种,有41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21种列前3位。煤、磷、汞、铝土矿、锰、锑、金、重晶石、硫铁矿以及用途广泛的白云岩、砂岩、石灰岩等资源优势明显,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地(含共、伴生矿产地)共3190处,其分类及其所占比例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2008年贵州省矿产资源年报》

    贵州省磷矿石品位高,保有储量26.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3%,居全国首位;铝土矿保有储量3.95亿吨,列全国第2位,且矿石品质优良;重晶石保有储量1.23亿吨,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1位;锰矿保有储量7181万吨,居全国第3位;煤炭探明量527.06亿吨,居全国第5位;金矿储量仅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储量规模就达150吨左右,还有贞丰水银洞金矿、兴仁县的紫木凼金矿、安龙县戈塘金矿、普安泥堡金矿等等。


注:资料来源于(20L0年贵州省矿产资源年报》

    优势矿产的开发,使贵州成为江南最大的煤炭输出基地,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铝工业、锰系铁合金、钡盐生产基地。矿产的开发,不仅促进了贵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8年矿业工业总产值299.34亿元(2007年为212.53亿元),利税总额110.03亿元,利润总额63.22亿元,矿业增加值153.61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2.8%,占工业增加值的14.6%。特别是以煤、磷、铝、重晶石、锰等为主的矿业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优势矿种的开采及加土产品在今后较长时期,仍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把矿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

    2、贵州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侵占和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了生态恶化。开采矿产资源需占用大量土地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料场及必需的生活设施。同时,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土地外,采矿排出的废石、废渣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对土地占用破坏比较严重的行为,主要发生在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矿山数量多的煤矿和非金属矿山。贵州的矿产资源集中于六盘水、毕节等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森林、植被资源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被无效率的占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2008年矿产资源的调查,贵州省内5265个矿山废渣年产出量为6990.77 ×104t,年排放量为5372.43 × 104t。各类矿山的弃渣、尾矿排放占用和破坏土地为3764.18公顷,占全省矿业开发占用和破坏土地总面积的11.85%。其中,以能源类矿山(煤炭)为主,其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达3277.4公顷,占全省矿山弃渣、尾砂排放占用和破坏土地的87.07%。其次为金属矿产类矿山和化工及冶金原料类矿山,其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分别为332.8公顷和131.17公顷,分别占8.84%和3.48%。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土地面积为7928.14公顷,占全省矿业开发占用和破坏土地总面积的24.97%。其中,滑坡为68.47公顷、崩塌为36.61公顷、泥石流为87.85公顷、地面塌陷为17.4公顷、地裂缝为1693.32公顷、地面沉降为6024.49公顷。

    (2)破坏地下水均衡,加剧水资源短缺。采矿形成的矿坑水、选矿废水以及采矿废石、煤矸石、尾矿渣等堆放不当,构成了矿区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造成大面积疏于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均衡和补给条件,导致矿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植被枯死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采矿活动中大量矿坑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系统的自然流场,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改变了“三水”转化关系。全省因采矿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面积5778.53公顷,其中,能源(煤)矿山地下水位下降面积5667.61公顷,占总下降面积的98%。浅层地下水枯竭,地表泉点流量减少、甚至断流,省内地下水疏干至少造成约250处泉点(或民井)流量减少甚至枯竭,数万人因采矿造成井泉干枯而失去耐以生存的水源,有的被迫迁移他乡,有的不得不采用工程手段从其他地方引水,数千亩水田改为旱地。

    矿业开发不仅会影响和破坏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同时还可能造成水体(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据不完全统计,省内矿业开发造成水体污染面积为4121.83公顷,主要为金矿、磷矿、汞矿、锑矿、煤矿、硫铁矿等矿山。

    (3)开采产生的“三废”,加剧生态环境污染。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会加剧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如大量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排出的废水入渗,也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矿物开采形成的SO2、CO2、CO等废气排放,引起大气污染和酸雨。固体废弃物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总之,“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根据最新矿产资源的调查,全省矿山排放矿坑水及洗矿废水,年产出量13375.68 x 104m3,年排放量为10303.34 x 104m3.年处理量为1982.72 x 104m3,年处理率仅为14.82%,年综合利用量1089.62 x 104m3,综合利用率仅为8.15%,剩余的矿坑水直接就近排放到附近河流溪沟、水库、湖泊或岩溶洼地中。由于矿山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省内产生了很多与矿业开发的地方病,如汞中毒、铊异常与铊中毒、放射性元素引起的白血病、砷中毒等。造成了严重的水源和土地污染,仅罗甸县逢亭乡耐村砷矿矿区,污染土地约8000亩。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实行的基本上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以大量资源消耗支撑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已经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国民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投资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正在空前加大。特别是随着投资西进和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能源开发强度明显加大,生态压力还在加剧。资源的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较差,直接威胁到人的生活与生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