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宏观 > 观察 >

杭州G20峰会如何牵手“一带一路”?

2016-09-07 10:32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9月初,杭州将迎来这座历史名城最辉煌的时刻,G20成员国峰会在西子湖畔举行。作为东道主,中国在这次G20峰会上发出的声音也最为响亮。   从这一次G20杭州峰会确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个方面的主题来看,固然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与会的这20个经济
  9月初,杭州将迎来这座历史名城最辉煌的时刻,G20成员国峰会在西子湖畔举行。作为东道主,中国在这次G20峰会上发出的声音也最为响亮。
  从这一次G20杭州峰会确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个方面的主题来看,固然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与会的这20个经济体的共同诉求,但也不可否认,这四个方面主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就正在打造开放型经济的中国而言,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而从本次G20峰会的主题来看,不仅凸显G20作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导班子”的基调,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推进“”建设的信号。
  众所周知,G20成立于1999年,但直到2008年底才从部长级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这些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然而,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G20在应对危机时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不一定完全适合于塑造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常态。事实上,2008年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政府偏重于宽松货币政策,但从效果上看,更多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说,这一次G20峰会的主题中包括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个方面,针对性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为世界经济开拓新的路径。要想重振世界经济,G20国家必须要拿出些“干货”,才能够为世界经济增添出更多活力。现在看来,G20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不仅有助于从供给侧上缓解的不足对世界经济发展构成的瓶颈约束,特别是对某些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构成的约束,而且也能够从需求侧上通过拉动相应的投资需求,甚至带来更多跨越国界的“引致效应”,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添砖加瓦的系统工程。恰恰,中国在推进“”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努力可以充分体现出上述诉求。
  迄今为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有大约三年时间。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不难看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与积极回应。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子系统中,对比其中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其他四大子系统,设施联通这个子系统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头戏。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主要着力点是以通道建设为中心的投资。如交通道路建设、能源通道建设、通讯设施建设以及相关产业建设等,这反映了全球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巨大历史欠账的现实。因此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自然会得到许多国家积极回应。
  之所以认为这一次G20的基调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可以从许多方面解读。至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者之间重合面积比较大。固然,G20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面向的是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重点在欧亚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但也要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当今世界最有成长潜力的地区,同时也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地区。根据2009年亚洲开发银行报告,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预计为8.28万亿美元。因而,G20设立的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未来对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并不是简单的“撒胡椒面”,而是会突出重点。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无疑应当属重中之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果说通过设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添加“干货”,那么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来说则属于“长项”。迄今为止,中国拥有全球最长里程的高速铁路,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也处于佼佼者位置。无疑,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也更有机会展现自身优势及影响力。
  毋庸讳言,中国之所以积极支持G20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助全球基础设施中心的力量,对“一带一路”建设助一臂之力。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在布里斯班G20峰会时所强调的那样,中国支持二十国集团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支持世界成立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并将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丝路基金等途径,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作出贡献。不难看出,G20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也好,推进“”建设也罢,归根结底都是要为全球投资作出一些贡献。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