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数据网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 宏观 > 观察 >

G20四大主题携手中国五大发展理念

2016-09-22 16:23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除了扮演好东道主的角色之外,中国对于G20的影响力还体现在更多方面。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G20也必然会成为中国在参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除了扮演好东道主的角色之外,中国对于G20的影响力还体现在更多方面。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G20也必然会成为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基础上,积极与外部世界之间扩大交往、深化沟通的高水平对接平台。在G20杭州峰会召开的前一天,亦即在9月3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工商领导人峰会(B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现在看来,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与这次G20杭州峰会的四大议题在内容上密切相关。虽然每一个主题与中国的每一个发展理念之间相互关系不尽相同,但大体上看,主要体现为以下类型:

  首先,G20的议题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理念相互叠加。无论是G20杭州峰会的议题来看还是从未来中国的发展理念来看,都包含了创新这个关键词。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各种科技创新将会为整个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机会与新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G20峰会讨论创新这个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强化科技研发,而且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促使世界经济创新步入一条相对平稳的快车道。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资本驱动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只能够算得上粗放式增长,因此不可持续,而强化创新驱动是现阶段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按照习近平主席前段时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到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不难看出,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G20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G20杭州峰会设置创新这个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希望“创新”二字成为G20成员国的共鸣。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或者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都体现出创新在各自经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地位,都需要在G20平台上寻求相互对接的机遇。

  其次,G20杭州峰会设置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将中国未来的发展理念加以延伸。就中国而言,除了要解决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现阶段更需要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入手,注重发展过程中解决好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未来中国的发展必然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形成共赢,但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不难看出,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存在着做蛋糕与分蛋糕之间关系问题。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迄今为止,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就国际钢铁市场的疲软而言,某些西方国家固地保守对抗博弈思维方式,没有从全球经济不景气出发,而是武断地将归咎于中国的产能过剩,这种做法就不是通过合作博弈解决问题之道。除了竞争,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国与国之间更应当注重合作。事实上,无论是公平竞争还是相互合作,能够在发展中分享固然最为理想。即使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分享,也可以尽可能实现相互之间的包容,寻求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可见,G20杭州峰会设置的包容议题既是为了夯实各国未来合作共赢的基础,同时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外部延伸。

  再次,G20杭州峰会设置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理念之间良性互动。事实上,G20杭州峰会“联动”这个议题就与中国未来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这个理念之间就需要构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现阶段,中国不存在开放与否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好怎样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国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其中包括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自贸区战略、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诸多方面。也要看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自拉自唱”,而是世界各国之间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大合唱”。从这个视角来看,G20杭州峰会讨论的联动议题恰恰可以被认为是为唱好合作共赢的“大合唱”搭建更宽广的平台,而这种联动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启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G20杭州峰会设置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理念之间相互依托关系。应当看到,这次G20杭州峰会之所以要将“活力”确定为会议四大主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当前世界经济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加有效的复苏动力。尽管现阶段中国在GDP存量上还并不是美国,但如果从GDP增量上看,中国的全球占比无疑居首位。况且,作为当今世界的贸易与投资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必然会给外部世界外溢出更多的商业机会。从中国经济的五大发展理念来看,“创新”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能够与外部世界形成互动,“协调”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会以增加其他国家发展成本为代价,“绿色”意味着中国作为地球村的成员也将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再出现,“开放”意味着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而“共享”则意味着带给外部世界更多的发展机会。不难看出,在中国经济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离开了哪一个理念,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活力都难以被激发出来。

  当然,理顺G20峰会主题与中国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发展思路上的对接,而未来要用好G20这个对话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进一步体现在如何释放出各种各样的对接红利之上。

  一方面,G20峰会主题与中国发展理念之间的对接红利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改革基础上的相互合作之上。2016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的官员,就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复苏脆弱表示担忧,呼吁并支持G20成员加快结构性改革。目前看来,G20所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包括了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强化和完善金融体系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例如,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中需要克服的负面“联动”领域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几乎每一次G20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会议上都强调要防止过货币竞争性贬值。联动这个主题如此,创新、活力、包容三大主题亦如此。当前,中国也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下去,不能像过去一样简单地靠需求拉动,因为这样产生的产能还是过剩的低端产能。至少从“结构”这个关键词来看,中国与G20其他成员国之间有许多共同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产能合作方面,中国与许多G20成员国具有比较强烈的合作意愿,像英国、德国、法国等亚洲之外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做出加入亚投行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寻求与中国进行第三方产能合作的机会,而像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原材料出口国则希望通过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为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而中国之所以热衷于开展产能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削减过剩产能与实施“走出去”相结合,在资源更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G20峰会主题与中国发展理念之间的对接红利也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领域的相互合作之上。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G29成员贸易部长会议上,针对在全球贸易投资体系碎片化的背景,与会各成员切实推动了G20贸易与投资合作机制建设,有利于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的进步。这次贸易部长会议的最大看点就是批准了《G20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确立了G20贸易投资工作组的合作范围和议事程序。在此基础上,G20成员的贸易部长还在贸易和投资上都达成了含金量较为丰富的共识。本次贸易部长会议批准的《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重申更好地以贸易促发展,通过推动更多低收入国家参与、减小贸易融资缺口、支持健全的农业政策、强化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等举措,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此同时,此次贸易部长会议批准了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确立了反对跨境投资保护主义,营建开放、非歧视、透明和可预见的投资政策环境等九项原则。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最重要的投资大国,自然期盼着G20成员在上述贸易与投资领域达成的共识早日转化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红利,最终让世界经济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与中国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之间高效率的良性互动。这次G20杭州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大主题都体现了中国的诉求。但这并不是我们中国的单独需求,实际上这些诉求很多都是良性互动的,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机会。

  在2016年9月5日G20fh杭州峰会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关乎所有成员切身利益,也牵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就中国而言,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既然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离不开,扯不断,那么在这次杭州G20峰会上讨论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这四大主题就会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至少在相当程度上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相“配套”。虽然按照年GDP计算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按增量算,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排列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中国取得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需要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形成良性互动,我们中国不仅需要从世界经济中捕捉到各种发展机会,而且也会对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机会溢出。如若达到这种效果,就可以认为中国在G20这个平台上不仅“有身份证”,而且也更“有身份”。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