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11:44 来源:商业数据网 编辑:admin
内容摘要:剔除地理尺度因素的影响,根据不一致指数公式,计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匹配关系,并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相协调、人口集聚超前与经济集聚
区域重心可从总体上体现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无法表达区域内各单元内部人口、经济耦合关系。为了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本文应用地理集中度来进行分析。根据公式(2)、(3),分别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研究单元的人口和经济(GDP)的地理集中度进行测算,见表2。
表2 2000、2005和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指数
经济区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
Rpop | RGDP | Rpop | RGDP | Rpop | RGDP | |
青岛 | 29.85 | 63.45 | 37.13 | 336.30 | 40.58 | 1470.99 |
东营 | 10.25 | 36.19 | 12.45 | 205.19 | 13.37 | 864.12 |
烟台 | 22.17 | 39.45 | 25.54 | 204.10 | 25.98 | 919.86 |
潍坊 | 24.91 | 27.53 | 27.57 | 128.14 | 29.56 | 560.27 |
威海 | 20.46 | 60.69 | 24.66 | 286.20 | 23.17 | 990.14 |
日照 | 24.36 | 24.15 | 25.51 | 111.18 | 28.03 | 556.07 |
滨州 | 18.87 | 18.43 | 20.34 | 102.98 | 21.78 | 498.30 |
为了方便比较,运用公式(4)对表2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分布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总体上南高北低,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2000-2010年经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并无较大的变动;青岛市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并且继续表现出集聚的趋势,近十年来青岛人口集中度提高了36%,而其他城市增幅主要集中在15%左右;从经济区各市地理集中度和其归一化处理值来看,除了青岛、东营两最大值和最小值城市,其余各市的变化较为一致,都有弱化的趋势,如图3所示。这充分说明近10年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仍处于极化阶段,人口逐步向经济中心青岛市集聚的态势明显。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地理集中度分布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区域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青岛、威海、烟台、东营、潍坊、日照、滨州。总体布局为经济区东部沿海高,南北两端和中间内陆区域偏低。经济的空间布局符合经济区地理区位状况,青岛、威海、烟台分别作为山东省甚至全国面向东北亚的门户,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港口众多,青岛港是全国五大国际港口之一,具有万吨以上泊位25个,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个港口通航;烟台港具有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9个,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莱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可与世界各大港口直接通航。和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相似,其空间布局相对稳定,近10年来基本上保持了这种发展态势;而从其具体数值来看,经济地理集中度的发展变化相对于人口来说变现的更为活跃,变化幅度远远高于人口集中度的变化幅度。青岛仍然是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城市,威海、烟台、东营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发展较为均衡,但仍有向两极分化的趋势,见图3。
图3 经济区各市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归一化值变化趋势图
(三)区域人口与经济耦合特征
剔除地理尺度因素的影响,根据不一致指数公式,计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匹配关系,并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相协调、人口集聚超前与经济集聚,见下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经济耦合类型空间分布
据图可知,青岛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人口集聚程度滞后于经济集聚程度。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相对于资源优势导致的经济高速发展,其人口水平一直处于经济区的最低水平,人口集聚远远低于经济集聚。烟台和威海为人口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型,该类城市综合性较强、发展稳定,无论在人口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其余城市如潍坊、滨州等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程度,该类城市在历史上就有人口集聚特点,但是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和政策劣势等原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集聚能力不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商业数据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sales@cn-bigdata.cn)、可电话(400-8778-269)。